爱国诗人屈原,在其代表作《离骚》中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美政”理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在此,作者表达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对于“美政”理想破灭而不惜一死的坚定决心,体现了诗人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而在诗中,诗人所表达的如何实现“美政”的主张,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实现“美政”,首先要求领导者有爱民之“德”。“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上天对一切都公正无私,见有德的人就给予扶持。作为领导者,管理一方就应造福一方,应重视最基层人民的利益,关心民生疾苦,致民于康乐之境。“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只有德行高尚之人,对群众的力量怀有敬畏,才能真正得到百姓的拥护。“夏桀”之“逢殃”、“五子”之“失家巷”,都是惨痛的历史教训。
实现“美政”,要求领导者有辨奸之“明”。“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领导干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做事光明磊落,自然会让进谗者望而却步。那些“竞进贪婪”、“恕己量人”、“驰骛追逐”之流,也就丧失了生存空间,社会才能沿着一条光明大道前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洁身自爱,品行端正,增强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做到“内美”与“修能”并重。
实现“美政”,要求领导者有信人之“义”。“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屈原起初很受信任重用,但由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楚王听信谗言,怒疏屈原。楚王的“疑人”,极大挫伤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人才的报国热情,限制了人才积极性的发挥,使楚国大量爱国有志之人报国无门、颠沛流离,也最终使得楚国统治者“失道寡助”、国破人亡。
实现“美政”,要求领导者有容人之“善”。“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身为领导者,对待“逆耳”忠言,应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鼓励、引导,而不能让谏臣有“进谏如赴死”的恐惧。“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不仅要在“朝堂之上”从善如流,更要走下高位,真正深入百姓当中,倾听最底层的声音。不应让正直良臣、劳苦大众因为不敢说真话、不愿说真话而忧愁烦闷、抱恨而终。
实现“美政”,还要求领导者有坚守信念之“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只要所有付出无愧于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对得起自己的道德良心,无论经受怎样的考验,都应该坚守信念,坦然面对荣辱得失。“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为了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目标,哪怕失去最宝贵的生命,也绝不向黑暗势力低头,为了心中的自由,哪怕遭受再多的流言蜚语、诽谤排挤,也不改初衷、无怨无悔。
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世界,屈原不甘忍受“浊世”之污,含恨投江,为后人留下了无限遗憾与惆怅。千年后重读《离骚》,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在为前人惋惜的同时,更应以此为镜,常正衣冠,自省其身,唯有如此,才不会留下新的遗憾